庄浪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有关问题探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玉器的习俗,我国古代的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2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制作精美的玉玦2件。稍晚的是距今75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了7件透闪石软玉和1件阳起石软玉制作的玦、匕等器物,质料、形制和制作技法完全符合玉器的要求,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①玉器在距今5500-5000年红山文化时期达到顶峰,到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制作之精,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中原地区的玉器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玉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玉器只有零星的发现。追溯甘肃史前玉器文化源头,在大地湾遗址二期文化(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阶段)出土的10余件用玉制作的凿、锛、铲等生产工具及装饰品。②在后来的马家窑文化,玉器生产加工继承了大地湾文化玉器的特点,延续着小件玉制工具加工和使用。发展到齐家文化时期出现琮、璧、环、璜、钺、多璜联璧等礼器和斧、锛、铲、凿等生产工具,不仅品类丰富,数量庞大,且制作工艺精美,用料考究,充分体现出齐家文化玉器达到鼎盛阶段,齐家文化玉器是我国古代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批研究成果陆续面世,但由于受到齐家文化玉器公布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始终未能对齐家文化玉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截至目前,齐家文化玉器的面貌及特征尚不为人们所全面认识。笔者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并搜集整理齐家文化玉器出土资料。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庄浪县境内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标本,仅抛砖引玉,期待以此为契机,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和讨论,从而推动齐家文化玉器研究深入发展。
庄浪县地处泾渭之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史前时期的庄浪,气候宜人,水土肥美,植被茂盛,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经过1958年、1976年、1987年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遗址700余处,其中齐家文化遗址130余处,出土了齐家文化玉石器300余件,玉器就有近百件之多,为我们今天研究齐家文化玉器有关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就有关资料和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种类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目前发现有十余种,大多脱胎于当时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石制工具。从其功能方面主要有生产生活工具和礼器二大类。玉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铲、刀、纺轮等;玉礼器主要有琮、璧、钺、玦、环、璜、多璜联璧(环)等。
玉璧
标本1(图1-1)黄玉璧(1372-015),1974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头遗址出土。外径22厘米,孔径6厘米,厚1厘米。玉黄白色,玉质近大理岩,仔细观察有片状细小裂纹,玉质不纯净。玉中间穿圆孔,孔为一面对钻,一面大,一面小,孔璧呈斜面,并留有管钻螺旋痕,璧一面打磨光滑,另一面制作不甚精细,尚留有切锯的痕迹。玉璧圆大厚重,器型规整。
玉环
标本2(图1-2)白玉环(1373-016),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直径10厘米,孔径6.3厘米,厚0.6厘米。乳白色玉质,质地较差,略显石性。通体磨光,器型规整,孔璧呈斜面,修整光滑。璧体沾附一层碳酸钙类附着物。
标本3(图1-3)青玉环(1361-004),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直径7.8厘米,孔径5.9厘米,厚0.6厘米。微晶质沉积结构,青灰色玉,质地细腻温润,璧外侧边缘局部为灰色晶质。环表面打磨光滑,器型规整。
多璜联璧(环)器
标本4(图1-4)黑灰四璜联璧(1369-012),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外径10.2厘米,孔径6.1厘米,厚0.3厘米,灰黑色玉质。玉质不纯净,质地较差,制作不甚规整,每片璜的边缘处有沁蚀,其中一片璜表面有一道切锯痕,四璜两端各有一到二个小钻孔,其中一片璜的两端各有一个钻孔,钻孔系单面钻,外大内小。
标本5(图1-5)灰绿三璜联璧(2130),1985年庄浪县阳川乡王家高塬遗址出土。外径2厘米,孔径5厘米,厚0.4厘米,灰绿色玉质,质地较细腻,肌里含杂质较多。器型不规整,磨制光滑精细。联璧内孔倾斜,螺旋纹钻痕清晰,璜与璜之间切痕平直,璜两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
标本6(图1-6)淡黄三璜联璧(2131),1985年庄浪县阳川乡王家高塬遗址出土。外径10厘米,孔径4厘米,厚0.4厘米,淡黄色玉质,质地内分布大面积石花及黑色牛毛纹,矿物的组合排列为毛毡状结构。单璜边缘有糖色沁蚀,造型规整,打磨光滑,内孔璧倾斜,每片璜面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
标本7(图1-7)青白三璜联环(1370-013),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外径8.3厘米,孔径6.3厘米,厚0.7厘米,青白色玉质,质温润莹泽,纯净而呈半透明,局部分布不均匀的褐色毛毡状纹,矿物形态为隐晶及微晶沉积结构,属典型的透闪石软玉,应为和田玉。器形制规整,表面打磨光滑。内孔及璜之间切割平直光滑,每片璜的两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
玉璜
标本8(图1-8)青玉璜(1367-010),1974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长11.1厘米,宽3.4厘米,厚0.4厘米。青灰色玉质,质内含浅黑色絮状纹。璜一端厚,另一端薄,近边缘处有一道切割痕,两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制作不甚规整。
标本9(图1-9)青灰玉璜(1368-011),1974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长9.8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青灰色玉质,质地较纯净,微晶体沉积结构。璜两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通体磨光,器形规整。
玉琮
标本10(图1-10)青黄玉琮(1359-002),1974年庄浪县白堡乡野狐湾遗址出土。高6.7厘米,宽7.2厘米,孔径7厘米,重450克。青白玉,青白色中泛黄,玉质细洁光润,一条褐色条纹斜贯琮体将琮色一分为二,一半为青白色玉,青中泛白,细腻温润,另一半呈淡黄色,玉质中泛石性。其形状内圆外方,中空,外侧为四个平面相接而成方柱形,四角相同,上下对称。通体磨制光滑,造型规整,工艺精湛。
玉筒形器
标本11(图1-11)青白玉筒(1360-003),1985年庄浪县盘安乡王宫家遗址出土。高4.5厘米,腹径6.5厘米,孔径5厘米。青白色玉质,质地细润光滑,边缘处有灰白色沁蚀。圆筒状,中空,亚腰形,两端口略敞。器形规整,做工精细,通体磨光。
玉斧
标本12(图1-12)白玉斧(3078-030),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长12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乳白色玉质,质地纯净。斧呈梯形状,首有穿孔,穿孔系两面对穿而成,孔径外大内小,呈蜂腰状。直刃,双面磨成,无使用痕迹。磨制光滑,器形规整。
标本13(图1-13)黑绿玉斧,庄浪县南坪乡刘堡坪遗址出土。长12厘米,肩宽4.5厘米,刃宽5.6厘米,厚0.5-1.5厘米。黑绿色玉,硬度高,质地内含灰白色条形云纹。梯形状,无穿孔,圆肩,刃平直锋利,双面磨成,刃部有磕伤痕,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
玉铲
标本14(图1-14)青玉铲(1363-006),1986年庄浪县南坪乡刘堡坪遗址出土。长6厘米,肩宽3.6厘米,刃宽3.8厘米,厚0.6厘米,青灰色玉,质地内含黑褐色藻叶纹。无孔,圆形肩部不甚规整,铲一侧边磨成斜直刃,较钝,单面刃直,较锋利。器表磨制光滑,器形小巧玲珑,无任何使用痕迹,为象征性生产工具。
玉钺
标本15(图1-15)青玉钺(1358-001),1974年庄浪县柳梁乡野狐湾遗址出土。长29.5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重400克。系透闪石软玉制成,青灰黄色中隐现淡绿,一侧边缘有赭红斑纹。呈长方形,上部近肩处两侧呈弧形内凹亚腰形,有一圆形穿孔,中部饰八道减地凸雕直线纹,单面刃平直,较锋利。器形浑大,做工精细,打磨光滑,造型规整。该器制作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标本16(图1-16)墨绿玉钺(1380),1976年庄浪县赵墩乡王家高塬遗址出土。长11厘米,肩宽8厘米,刃宽10厘米,厚0.4-0.7厘米。墨绿色玉,内含黑色藻叶纹,为蛇纹石玉。梯形,方肩,近肩部有一单面钻孔,孔璧倾斜,并留有螺旋痕,双面开刃,刃部呈弧形。器表通体磨光。
标本17(图1-17)墨绿玉钺(5070),1998年庄浪县赵墩乡王家高塬遗址出土。长8厘米,宽13厘米,厚1厘米。墨绿色玉,为蛇纹石玉,内含灰白色斑点纹,玉质光滑温润。梯形状,方肩,器中有一双面对穿呈蜂腰状孔,孔璧打磨光滑。双面开刃,刃较钝,无使用痕迹,器表通体磨光。
标本18(图1-18)墨绿玉钺,1999年庄浪县南坪乡刘堡坪遗址出土。长9.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孔径0.5厘米。为墨绿色玉,内含灰白色云纹,质近大理岩。玉质不温润,硬度较高。梯形,方肩,有一双面钻圆孔,刃略呈弧形,双面开刃,较钝,刃部有几处残缺口,有使用痕迹,应为一件实用器。
玉刀
标本19(图1-19)黄白玉刀(1235-142),庄浪县水洛乡吴家沟遗址出土。长10.5厘米,宽5.1厘米,厚0.9厘米。黄白色玉,玉质不纯净、不温润,硬度不高,质地内含黄色条纹。呈长方形,四角较圆润,近背正中有双面钻穿孔,孔系两面对穿而成,孔两端大,中间小,呈蜂腰状,孔璧留有螺旋钻痕。刀刃一角有缺口,有使用痕迹。此刀应为实用器。
玉凿
标本20(图1-20)青玉凿(1378-021),1974年庄浪县万泉乡万家塬遗址出土。长12厘米,宽2.5厘米,厚1.7厘米。青灰色玉,质地内含黑色条纹,质地温润。体细长,呈四棱梯形状,四棱圆滑,两面对削窄刃,较钝,无使用痕迹,通体磨制光滑,器形匀称规整。
玉笄
标本21(图1-21)墨绿玉笄(1399),1976年庄浪县赵墩乡王家高塬遗址出土。长6.5厘米,厚0.5-0.7厘米。墨绿色玉,蛇纹石玉磨制。器身最宽处位于柄部,柄部宽平,断面呈圆形,尖部细长,现略残。通体打磨,不甚光滑,有打磨痕。
玉纺轮
标本22(图1-22)玉纺轮,1996年庄浪县岳堡乡关家遗址出土。直径4厘米,厚0.5厘米,孔径0.7厘米。呈圆簿饼状,黑灰色玉质,纺轮一面为纯黑色玉,质内含灰色斑点,另一面以钻孔为界,一半为黑灰色玉,另一半为灰白色玉。玉质较温润。钻孔外大内小,孔壁光滑,边缘有螺旋痕。该纺轮是利用玉圆芯加工制成。
二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材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种类较多,材质较复杂,玉质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墨绿色玉、艾绿色玉、豆绿色玉等等。所用玉料,是具有沉积构造的软玉,即保存了原岩沉积时形成的构造,其中最常见的是布丁石构造③。玉质特质是质地致密、均匀,玉料有极细腻的组织,其精品几乎都是均匀的微晶质或粉晶质玉材④。玉质表面发生次变化后,显出多样“沉积构造”以及结核状团块,球粒状和角砾状碎屑构造。常见的次生变化为黑化、褐化和白化。从材质上判断,主要是本地产的玉材,其次有新疆和田玉、青海玉、陕西玉等。本地产玉材主要指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洒泉祁连山及其余脉,富藏蛇纹岩、阳起石等多种玉材。武山县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美称,因其玉产于该县鸳鸯镇、山丹乡的崇山峻岭之间,称“鸳鸯玉”⑤,实为蛇纹岩,有翠绿、墨绿、淡绿及褐红诸色。本文介绍的部分玉器、应属武山、酒泉等地蛇纹岩制作。另外,在临洮县、卓尼县、清水县境内也有玉矿分布。青海省境内有众多齐家文化遗址分布,亦蕴藏玉矿,甘青交界的祁连山及其余脉,互助县北山,乐都县中坝、海南州共和县大河坝等地玉矿资源相当丰富。庄浪齐家文化玉器中广泛使用的新疆和田玉材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本文介绍的柳梁乡野狐湾、良邑苏苗塬塬出土的玉器,其中一部分玉器原料是新疆和田玉材。我国大致从6000年前采用和田玉,齐家文化时期,有一条从西向东的“玉石之路”线,即将甘肃武威、兰州榆中、临夏广河、永靖、白银会宁、定西安定、天水秦安、平凉庄浪、静宁、泾川、陇东镇原、庆阳等地连接起来的一条路线,似乎沿着北纬35度—36度的一条东西向的和田玉玉器出土地带,这就是根据出土和田玉器地点所勾勒的玉石之路甘肃段的路线。⑥陕西是著名的玉石产地,蓝田美玉,天下闻名。陕西古属雍州之域,《史记·夏本记》援引《尚书·禹贡》:“雍州,……贡珍珠璆琳琅玕“,《集解》:孔安国曰:“璆琳即玉名;琅玕,石名而似珠者。”陕西神木县石峁、⑦ 延安市芦山峁⑧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玉材和庄浪齐家文化部分玉器所用玉料中的沉积构造类似或相同,是否反映了它们的影响与交流尚需进一步的考证。但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的拓展,使玉材来源的多渠道性成为可能。
三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工艺技术
玉器的制作要经过审材、设计、开料、切割、钻孔、磨光等复杂的工艺过程。齐家文化玉器是如何进行制作和加工的,其制作技术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现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对齐家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进行探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珠玉》中仔细记述了明代的制玉过程:“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划断。”齐家文化时期,已广泛使用转盘制作陶器,因此,将转盘工具用于玉器制作,是极有可能的事情。玉的质地坚硬细密,玉器的琢磨必须要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石英砂、石榴子砂或金刚砂,即解玉砂,经过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和旋转产生的摩擦力使玉料逐渐加工成玉器。如编号为1372—015号玉璧、1369—012号四璜联环的切割痕迹,可以看出是由大块玉料上切割下来的,所使用的切割工具可能是含石英粒的砂石圆盘,古代称之为砂碾或为极薄的无齿锯而非线锯,所用锯极薄,系有何种材料制作至今仍是一个谜。齐家文化玉器大都光素无纹,打磨光滑,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掌握了先进的抛光技术。如出土于柳梁乡野狐湾的玉琮,器物的表面打磨非常光滑,四个面的上下宽度均等,每个角的同位角基本相等,莹润明彻,比例准确,工艺考究。仅有纹饰的是出土于柳梁乡野狐湾的玉钺,玉钺表面纹饰是使用凸雕减地的方法做出来的,其工艺难度非常大。在金属工具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使用原始的方法在玉器单位面积内刻划平整、精细、光滑的线条是很难做到的。推测当时用于雕刻线条的刻划工具可能是一种硬度很高的石器,在部分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用燧石、石英石打制的细石器,这些细石器可能是用于制作玉器的工具。《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正是用其它高硬度的石器来雕琢玉器的写照。钻孔技术比较进步,一面钻和二面钻的均有,多以一面钻为主,仔细观察孔痕,只有个别器物的孔壁光圆,经过进一步磨研加工,单面钻孔上口较大,下口较小,孔壁呈斜坡形。如编号为1380—023的玉钺的钻孔具有这种特征,这是使用“桯钻”留下的痕迹,圆棍状的“桯钻”在蘸沙浆不断钻进的过程中,其钻头因磨损而变细,故钻出来的孔就形成上口大下口小的斜坡状孔壁。至于“桯钻”的材质可能是石、骨、竹、角等质料,如加上沙浆的作用,钻孔进度是很快的。编号3078—030玉斧的孔是两面对钻加工的,孔眼两端大,中部细,呈蜂腰状。总而言之,庄浪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在工艺技术上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尽管部分器物在切、磨、钻、光等琢玉工序上略显粗糙,但仍不失出现诸如琮、钺、斧等到精雕细琢的玉器代表作。
四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用途
庄浪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繁杂。从大的方面讲,其用途有三种,即实用玉、装饰玉、和祭祀玉。这标明齐家文化用器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社会性。下面重点就祭祀(礼)玉的功能及用途作一探讨。
玉璧 是一种扁平圆形,正中有孔的器物,《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2倍便是壁。璧是重要的古代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它玉器不能比的,关于玉璧的功能和用途,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礼器说。《周礼》曰:“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是圆的、琮是方的,《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思想核心是天圆地方的观念。璧应为祭天的礼器。另有说法玉璧是环形石斧演变而来的。在新石器时代,石斧是由男子使用的生产工具。因此,有石斧转化而来的玉璧、代表男性、阳性,成为祭天的礼器。《说文》有“璧圆像天”。因此,玉璧应为礼器之一。
②货币说,玉璧,形制与寰钱完全相同,只是璧大钱小而已。《说文玉部》:“璧、瑞玉,圜也”。战国中期产生的圜钱,是从玉璧演变来的,玉璧应是圜钱的滥觞。值得注意的是圜钱不仅形状酷似玉璧,就连其名称“圜”、“肉”、“好”,也是玉璧的专名。货币说最有力的佐证是,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第4次发掘中就出土有圆形,椭圆形和近代方形的玉璧和石璧264件,器形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达30厘米。发掘者认为,数量如此多的玉石璧,很可能是作为一种交换手段的货币用来随葬的。⑨
③财富说,玉璧是新石器时代贵族阶层独享之物,是贵族阶层各种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的象征物。琢玉业是垄断手工业,玉璧是特供品,无论是玉璧的制作者,还是享用者,都是贵族阶层的成员,玉璧决不能作为商品,而只能是礼品。玉璧作为财富的象征物仅指璧的价值含义。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私有制,贫富的分化已达到极其明显的程度,这在各类墓葬的比较中有鲜明的反映。如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石璧,只随葬在少数墓葬中,说明玉器作为财富的象征物被地位高的人占有。庄浪境内目前发现齐家文化玉璧只有3件,数量虽少。但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笔笔赞同在齐家文化时,玉璧应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物这一点。
玉琮 关于史前玉琮的用途,研究者们毫无例外地都引用《周礼》中“黄琮礼地”的说法,认为玉琮是专门祭地的礼器。日本学者林已奈夫在《中国古代的祭玉瑞玉》中认为,玉琮起源于妇女佩带的手镯。汪遵国认为:“由妇女臂饰手镯转化而来的玉琮代表女性,阴性,成为祭地的礼器”。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外方内圆的玉琮就成为祭地的礼器。夏鼐先生认为,“以黄琮礼地”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是战国时代的儒家为了系统化与理论化而硬派用途的。⑩仅以此为论据来断定在公元前二、三千年以前,玉琮便成为专门祭地的礼器,是缺乏说服力的。张光直认为,把方和圆贯穿起来的兼含方圆的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但仍时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为其前提的。而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在周汉之际。史前居民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宇宙观。近年来,有的学者已注意到琮所具有的图腾崇拜作用。认为琮是“图腾柱”并进一步推断琮在使用时,应是“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祗或祖先的象征”。但目前还没有找出考古学的论据,来证明琮在用于巫术仪式时是否穿在木柱上。杨伯达认为琮为祭器。关于这种说法,有考古学方面的证据: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村民在挖土时发现一个埋有三璧四琮的坑,当时坑上盖有一块石板。11此坑距离齐家文化遗址只有几十米,说明该祭坑是齐家文化先民作祭祀活动用的。这一发现,为我们今后研究齐家文化玉琮、玉璧的用途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玉钺 从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出土情况看,玉钺仅出土于墓室规模相对较大,随葬物品众多的个别大墓中,这从侧面说明,玉钺不是由氏族成员随便占有的器物,应为氏族首领独有。玉钺源于穿孔石斧,玉钺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社会意识方面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它已不再是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实用工具,主要是表达一种人所共识的特殊功能,即玉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逸周书·克殷解》曰:“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说明钺非一般的刑具,而是有很高的权威性。《史记·殷本纪》载:“汤自把钺,以代昆吾,遂代桀”。钺应为王权的象征,以上述可知,钺是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是军事首领权利和威严的象征物。
玉璜 作片状弧形。《说文》释曰:“半璧也,从玉黄声。”但从出土的玉璜来看,类似“半璧为璜”,这种形状的很少。而大量的则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璧为璜。关于璜源于何物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与新石器时代的石镰有关,在良渚文化中曾发现一件外沿有刃的半璧形璜,与同期出现的同形石镰颇为相似。璜在历代一度成为重要礼器,《周礼·春宫·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但在新石器时代璜是装饰用品,从出土墓葬的材料来看,多是作为女性饰物,男性较少用,一般置于骨架颈部作项饰用,可同时佩持一件或多件,其挂法是小的挂在上面,大的挂在下面。
玉瑗、玉环 据《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对这一解释,历代学者均有争议,认为瑗与环也应归之为璧类,瑗、环、璧究竟如何区分,众说纷纭。因此,笔者以为瑗与环实际上也是璧之一类,应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物。
玉斧 源于生产工具石斧。作为贵重的玉制品来说,玉斧从出现之时起,就很可能从实用工具中分化出来,不可能直接用于生产,而成为当时部落首领或氏族头人富有的标志或象征权威性的礼器。
综上所述,庄浪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中,玉凿、玉刃、玉铲为生产工具,玉璜、玉镯为装饰之用,其余玉器均视作礼、祭器或财富权力的象征物。玉器的功能盖有祭祀、佩饰、仪卫及生产等四大功能,并从玉器的数量、质地、工艺来看,齐家文化玉器别具一格。说明本地区玉文化不仅业已形成,而且进入高峰期,为我国玉器文化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注释:
①闻广等:《沣西西周玉器地质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2期。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
③闻广:《古玉新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2001年。
④周述蓉、钱宪和等:《从齐家文化玉器的玉质、次生变化及工艺制作技术看齐家文化的玉文化与科学技术》,《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2001年。
⑤张建国:《渭河玉石文化》,《武山物华》,2002年1月。
⑥杨伯达:《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所见甘肃古玉》,《陇右文博》1997年第1期。
⑦戴应新:《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⑧姬乃军:《延安市发现的古代玉器》,《文物》1984年第2期。
⑨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⑩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11王科社:《静宁文物纵览》,《静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静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