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云崖寺石窟内容总录
云崖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城东28公里处关山中,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云崖寺、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等多处石窟群。
一、云崖寺石窟(又称主山白云洞)
云崖寺石窟位于韩店乡黄草村西,东南距盐场子村2公里,西边有“秋千架”奇景,北为高窑子梁,窟前为云崖寺河。
云崖寺石窟分布在云崖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西崖峭壁之上,洞列三层,层层相叠,共有窟龛19处。石造像13尊,泥塑72尊。
第一层距河床19米左右,现在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半圆形平台,昔称贮香台。这里原有三座殿宇,中间为大佛殿,东西两侧分别为菩萨殿和禅房,前为灵官楼,惜全毁。现修复大佛殿和灵官楼各一座,台前石径上有一阁楼式山门,平台下是一层深浅不一的石庵,庵内塑有卧佛,均毁不存。现外露大量的桩孔、柱洞遗迹。左侧有一残窟,正壁长方形坛基,造像不存,烟熏严重。
通过曲径石阶可达二层,第二层高约20米,是一条长达60多米,宽2—3米的石庵,上凿10座窟龛,自西至东依次为:
1#:方形平顶残窟,近年来修复木构二层楼建筑,下层泥塑彩绘造像和壁画,为药王洞。上层有一小龛,内造像7尊,为三佛二菩萨二弟子。
2#:近似方形平项窟。三壁三龛(浅龛),马蹄形低坛基上又为马蹄形高台座。洞窟面阔2.28米,进深1.65米,通高1.65米。
造像组合:三佛六胁侍菩萨。 •
正壁一佛二菩萨。佛高肉髻,面相方圆,著通肩袈裟,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下摆呈“人”状垂直于台前座。佛高1.02米。
二菩萨立于左右的半圆形低台基上,左菩萨右手执一莲蒂抚于胸前,右菩萨左手贴于胸前,造像残损严重。
左壁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头部及台基左下角残缺,右手施无畏印,似著通肩袈裟,衣纹阴线,下摆尚可辨一部分,呈“人”字型。造像原为石胎,后多次泥塑。
二菩萨立于半圆形台基上,左侧菩萨有肉髻,面相长圆较清瘦,左手执一莲蒂,飘带自肩部垂下,保存稍好,高1.03米,脸部左右两侧及颈部有历代修补痕迹,达三层之多。
右壁一佛二菩萨,佛残缺严重,有多次修补痕迹,残存衣纹阴刻疏朗。其右侧菩萨高肉髻,上饰水波纹,面相方圆,项饰桃形,耳上部结带,左手抚于胸前,右手曲肢下垂,高1.03米。左侧菩萨头残,躯体亦风化严重。
该窟原作于西魏到北周时期,后又多次重修,窟内及造像残存泥皮,火烧、烟熏严重,壁画少,内容不清。
3#:方形浅龛,面阔2.57米,进深0.57米,高2.7米。现存一佛,残缺剥蚀严重,从左侧残迹看至少经过五次修复,原作于北周。佛著通肩袈裟,施禅定印,半结跏趺坐,衣纹呈阶梯状,背光壁画叠压关系十分明显,有火焰纹、忍冬纹、团花等。忍冬纹有早期特征。
该龛原为石雕造像,后又多次泥塑。
4#:拱形敞口龛。面阔3.82米,进深1.05米,高4米。
造像组合一佛二菩萨(石胎原雕,曾有泥塑已剥落),风格浑朴,为北魏早期造像,风化比较严重。
主尊佛高2.5米,著双领下垂袈裟,僧祗支。胸前结带,左手施无畏印,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下摆呈“人”字形披于台座上部。衣纹阴线较疏,佛头及右手已失,现状系今人修补。
右侧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方圆,颈较粗短,戴桃形项饰,飘带自肩背至肩部自然下垂,呈三层,上身裸露,腹前结带,左手执一莲蒂于胸前,右手持一法器下垂至臀部,下身着裙,立于一方形小台座上,躯体粗状,腹部较大,衣纹疏朗。
左侧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方圆,颈较粗短,戴桃形项饰,飘带从肩前自然下垂,呈三层,右手执一莲蒂抚于胸前,左手提环形法器曲臂下垂,上身裸露,腹前结带,下身着裙,立于一方形台座上,该造像面部、躯体右侧及足部均残。
龛楣已风化剥落,龛外木构屋檐已毁,仅露柱孔遗迹。 •
龛内残留少许泥皮,有壁画痕迹,烟熏剥落严重,内容不清。龛外右侧墙壁多次修补,从残迹看有五层之多,最上层有今人墨书题记。
4号龛左侧为财神殿,系今人雕造(利用原方形残窟,窟外建木构屋檐)。
5#为玉皇楼,为今人在原方形窟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无塑像。
8#为三霄殿,系后人在明代洞窟基础上依崖壁修屋檐建筑而成,尚未塑像,内存明代造像残迹。
9#:浅窟,面阔4.7米,进深1.28米。
勺形台,高1.24米,上为马蹄形须弥座。座高1.43米,宽1.48米,其上塑像一尊,清代雕造,头、臂、胸均残,暴露筒瓦、布纹大瓦及木桩等,头光周围为一圈火焰纹。
10#:方形平顶大窟。进深8.5米,面阔7米,高5.65米。
窟内台基高57厘米,塑像均已不存,仅正壁及左右两壁岩体上留下造像桩孔及柱洞,壁画少许,多为佛光火焰纹、云纹等。
门口左右两侧各有碑刻一通:其一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高2.8米,宽1.1米。碑首雕蠕龙,篆额“大明重建”,雕工精致。其二为《云崖刊石撰书碑》,与《主山云崖寺成碑记》时代相同。二者均刻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形制相同,相向而立,蟠龙碑首篆额“云崖寺碑”。
该窟很大,当为僧人礼佛诵经之所。系明代所开。
10#洞左侧为一龛,造像不存,外露桩孔及柱洞。
从二层东部即8号与9号窟之间有悬梯可达三层窟台,三层亦为长30米,宽2—3米的崖坎,开凿两窟,保存尚好,为云崖寺精华所在。分别为:
6#方形平顶窟:面阔7.2米,进深4.25米,高4.7米。
马蹄形坛高80厘米。正壁为三佛二菩萨。主尊佛像高1.55米,螺髻,面相浑圆,著双领下垂袈裟,右袒,衣纹华丽繁缛,半结跏趺坐于藏式须弥座上,高0.97米,宽1.?5米,胸前有“人”字纹,右手抚于腿部,左手已残失(露木构物),须弥座石胎泥塑,透雕精细,彩绘华丽,背光右上部残存一块,浮雕而成,外圈为火焰纹。
右侧佛,高1.35米,头戴宝冠,面相浑圆,戴项饰,著双领下垂袈裟,作说法印,坐于须弥座上,背光残失,贴塑衣纹华丽,左肩部衣纹贴塑有“天王”二字。
左侧佛,高1.42米,坐势造型同右佛,唯手势不同。
主尊前二供养菩萨赤足立于方形仰莲台上,造型衣饰相似。唯右侧菩萨左手执一法钵,身高1.84米,左面菩萨右手执一灯状物,身高1.78米。二菩萨躯体修长,面相长圆,细目小嘴,面相清秀,褒衣博带,衣饰华丽。右菩萨左衣袖下方堆塑“天王”二字。
主尊佛头光顶部左右两侧各开有一小龛,仅存少许泥皮,塑像不存。
右壁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均为石雕后加泥塑。
上层左右各塑两座城门,中部泥皮剥落,内容不清,其余为山形及云纹浮雕。
中层残存六身泥塑神将,高约0.6米,形态各异,另有四身残迹置于下层台基之上。
下层原坛基之上又泥塑长方形台座,高0.55米,长3.87米,上塑八身罗汉像(身高1-1.02米),表情不一,坐势各异,保存尚好。
左壁上层左右各塑一城门,中间塑悬阁,左为山形云纹浮雕,右边泥剥落,外露岩石。
中层台阶上仅存两身神将,泥塑山形多存。
下层八身罗汉,仅存七身,其左侧系建窟时修补,现已剥落不存。台基和右壁相同。
窟内左角有三身残神将,当为二层台掉下之塑像。
窟顶泥皮均剥落,外露岩石。 、
前壁及窟门窗为木结构,有火烧痕迹。
7#:五方佛洞,为近方形平顶大窟。该窟面阔9.8米,进深6.1米,高4,05米。
正壁为三龛,内有三佛,均为螺髻,中、左二佛(图版贰,l、2)右袒,像高分别为1.48米、1.44米,右佛著通肩袈裟,高1.32米,佛面浑圆,造型得体,衣饰华丽,均半结跏趺坐,唯手势不同。主佛(图版叁,1)前有两个小方形台基,其上层有二胁侍菩萨,现仅存残迹立于主佛左右壁。龛楣左右两侧有二方形小龛,仅存残迹,造像不存。
佛座均为须弥座,上为莲台,是利用岩体雕成后泥塑彩绘而成的,主尊须弥座(高0.92米,宽2米)外沿上彩绘有唐僧取经的画面,生动形象。
正壁左右两侧上各有两方形小龛及一台状残迹,造像不存,外露岩石。
右壁一龛,内一佛,螺髻较高,面浑圆,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形制同正壁),像高1.41米。龛外左右两侧为二菩萨(图版叁,2),头戴宝冠,有顶饰,面相清秀,像高分别为1.68米和1.62米。佛头右上部又有两列菩萨,每列两身(图版肆,1、2),保存完好。左上部仅存残迹,造像不存。
左壁一龛,内一佛,像高1.38米,右袒,施说法印,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侧各有一菩萨,身高分别为1.53米、1.58米,倚座,头右上侧载两浅龛,仅露岩石,其余不存,左边开三龛,塑像已剥落,现置于一层台基上。
前壁中部为石彻拱形门。
门右坛基上塑有一长方形台基,上有三菩萨(图版叁,3),中间菩萨高1.72米,双手合十,倚坐。左边菩萨高1.27米,结跏趺座,施禅定印。右侧菩萨高1.67米,右脚曲肢手臂置于其上,右手掌于台基上,一脚踏小莲座。
门左亦有一长方形坛基,上有三菩萨,中间菩萨高1.62米,倚座,双手合十于胸前;右部菩萨高1.52米,双手抚右膝侧身坐,右腿弯曲;左边菩萨高1.12米,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著双领下垂服。
每龛均有龛楣、龛柱,窟内壁画剥落,仅龛内存少许。
该窟共存五佛、十菩萨、九身小菩萨(其中两身无头),正面有两胁侍菩萨残迹。窟内左下角有一石刻兽头,是否窟内物不得而知。
前壁尚存壁画,但烟熏严重,内容不清。
正壁右侧佛座左侧有墨书题记,仅存二字,不识。
该窟是云崖寺保存最好的洞窟之一。据明《云崖刊石撰书碑》所云:“普满上修五方佛洞,圣像未毕”,似应为万历年间造像。
7#洞窟左上方高出地表约60米处,有一直径2米许的石洞,即白云洞,以洞生白云得名,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壁有白云洞,为宋僧法印所凿。”明正德进士右副都御史胡缵宗的《主山白云洞记》云:“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劈者,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云出,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底云警,历四时焉。主山多胜,即白云洞其一也。”以上白云洞的记载,是云崖寺得名之来由。
云崖主峰左侧,还有二列小型窟龛,下层有洞窟3处,分别为:
特1号方形平顶小窟(前人未编号),该窟距地面高约15米许,人不能及,窟前一柳树,攀援而上,可见洞窟约2/3的内容。
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秀骨清像。佛肉髻较低,面相清瘦,流肩,著双领下垂袈裟,露僧祗支。菩萨头戴宝冠,面相清秀,戴项饰,披缨络,飘带自肩绕臂下垂。菩萨躯体修长,唯腹稍高,当为北周造像。
窟外左侧有墨书题记:“大眼进睹慧耳达闻圣心囗囗/皇帝圣寿万岁名人见在囗囗/佛定菩萨善手圆满/潜佛僧人谈道宗/囗壁僧人张道进/成化十年九月初三日功囗囗囗”
其左侧另有一则题记,因风雨侵蚀,模糊不清。
11#(原编号)方形平顶窟。
三壁三佛均无头,方形台座。塑像衣纹及下摆有北周造像特征,顶部壁画保存尚好,为一团花图案。
该窟北周开造,明清重新彩绘。
15#:方形平顶窟
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主尊无头,二菩萨亦多残失。
上层,有三个浅龛,利用天然崖坎砌泥坪墙而成,为同时代遗物。分别为:
12#:方形平顶龛。
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头、双手均残,著双领下垂袈裟,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下摆呈“人”字形分开,披于方形座前。二菩萨已不存,仅留方形台座。
13#:浅龛,高1.6米,宽1.6米,深0.18米。
一佛二菩萨,浮塑,似为元明之物。
龛左右两壁为泥墙。
14#:浅龛,高1.58米,宽1.8米,深0.42米。
一佛二菩萨残缺严重,“工”字形座。
16#:湘子洞
在主山东50米许,距河床约40米,悬崖峭壁,人不能至,内容不详。
17#:摩崖造像
在湘子洞东约20米,崖体上柱洞、桩孔密布,从残迹看,曾有四尊巨型塑像,现仅有一尊存头及肩部,风雨侵蚀,已模糊不清。
18#:方形平顶窟,位置在主山后另一崖体之上,内容已残缺。
19#:在18#之左侧,近方形平顶窟,内容亦残损无存。
(注:16-19#前人调查时均未编号,此次调查因考虑分布在主山周围,且距离较近,故编人云崖寺石窟总号之内)
云崖寺石窟共有编号窟、龛19座、石造像18尊、泥塑55尊,壁画14平方米,其中北魏1座,西魏一北周3座,北周洞窟1座,元一明窟14座,明碑两通。
二、大寺石窟
大寺石窟位于云崖寺东1公里处。窟龛分布在主峰两面崖壁上,(大寺石窟部分窟龛前人未详细调查或编号不详,1995年4月5日调查从西北一东南顺序进行),共有窟龛12座,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方形平顶窟,石造像3尊,壁画3处,约30平方米,题记3条。
1#:方形平顶窟,窟面阔3.6米,进深4米,高3.6米。
马蹄坛,上有马蹄形高台座,坛基高0.8米,台座高0.2米。
该窟造像不存,左右壁残存15平方米壁画有云纹,呈明代风格。
2#:拱形龛,面阔3.1米,高3.4米,左右两边有半圆形深槽,烟炱斑驳。龛外桩孔密布。
此龛应为当时开窟造像的工匠或僧人食宿的场所。
3#:方形平顶窟,高3.32米,面阔3.23米,进深2.12米。
窟内正壁前为长方形坛基,高0.58米,长3.17米,宽1.45米。
该窟造像不存,仅正壁存约1.5平方米的壁画,为佛像坐椅靠背、龙首扶手,有元代风格。
4#:方形平顶大窟,面阔4米,进深4.3l米,通高3.80米。
正壁前有一长方形台座,高0.53米,宽0.83米。
该窟造像残失,仅存一佛二菩萨,其背光为火焰纹。
左右两壁各浮塑山形,城墙,基本形制同云崖寺6号窟,该泥塑下层残迹有壁画,左壁发现有人物造型壁画两处,有唐代风格。
窟顶泥皮剥落,外露岩石,窟外有桩孔,可见早期窟外有崖阁建筑。
5#:方形平顶窟,面阔3.5米,进深3.35米,通高3.</sp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