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支持下,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佛教文化的兴盛传播。庄浪出现了以云崖寺、陈家洞为代表的佛教石窟。云崖寺石窟始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清历代开凿,形成了以云崖寺为中心的八大寺石窟群。陈家洞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典型代表是北魏晚期的3尊摩崖造像,雕刻工艺精美,气势宏伟,造型生动传神,是佛教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除此之外,在良邑宝泉寺,水洛镇紫荆山,阳川乡锅坑村等地出土了大批北朝时期石造像碑,雕凿精美,时代特征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佛教艺术的华丽篇章。
1974年庄浪县良邑乡李咀村宝泉寺出土。通高206厘米。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级塔身。自上而下,正面:第一层方形浅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层雕二佛并立说法,力士、凤鸟、人头鸟身。第三层雕菩萨、弟子、菩萨乘象,童子坐象等,第四层雕文殊、维摩跪坐辩论,二菩萨侍立,第五层雕菩萨,供养菩萨跪拜,手持团扇的侍从等;右面:自上而下分别雕佛,交脚弥勒菩萨、菩萨,还有飞天、力士、弟子等;左面雕一佛二菩萨,二雄狮及一力士,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佛传故事中的“释迦涅槃”,释迦、多宝说法,飞天、弟子像等;背面:雕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及二胁侍菩萨,交脚弥勒菩萨等。造像塔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清俊秀丽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服饰,体现了南朝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浮雕或半圆雕的刀法圆润纯熟,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雕塑中线条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四个面上20多个画面无一雷同,体现了古代艺匠的卓越才能与丰富想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