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诸国,将儒学大道遍传天下;李白赏神州,妙笔生花留千古名诗……从古至今,成才者往往会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丰富锻炼。学问,向来不能只拘禁在盈尺之间,更要畅行天下,学在路上。研学旅行集“认识、思考、探究、实践”为一体,让学生在研学旅途中明理益智,全面发展。
博物馆研学旅行,书写了素质教育新篇章。庄浪县博物馆作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月11日,开展了以“喜迎二十大 聆听石窟传声 感受文化魅力”为主题的暑期研学活动,40余名学生及家长走进庄浪县通化镇陈堡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洞石窟参观唐代残塔、北魏摩崖浮雕像、陈家洞石窟群、聆听历史回响,度过了难忘的一天,使大家感受了古朴厚重的石窟崖壁,研学了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领略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到达陈家洞石窟,为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实践在在拓展教育形式、转变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作用,在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让孩子们自己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陈家洞石窟的历史沿革,启发孩子们热爱历史的兴趣,近距离体会感受“有温度”的历史。
在陈家洞石窟前河谷旁的一龟形岩石上残存唐代六角五级空心阁楼式砖塔一座。现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龙眼山寺碑记》中记载: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朗见神龙妖娇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于是乡人且惊且喜,遂肇建浮图。意谓此塔始建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实际是在唐僖宗之前早就是有砖塔存在,而后渗水形成“龙眼”,因之有龙眼山名,后来到唐僖宗时重建砖塔。现存残塔以长10.7米、宽6米、高4.1米的巨石为基,为六角五级空心阁楼式,平面呈六边形,残存四层半,残高8米,外径5米,内径2.8米,壁厚0.7米。各层出檐很浅,每层各角均有简单仿木装饰,每面正中檐下有一朵仿木斗拱,略有唐代古朴风貌,但是檐构简单,并且塔踞巨石之上,其下未必有地宫存在,参考宋、元、明、清历代重修龙眼山洞窟寺宇的情形,此塔可能后来屡经重造,为宋代砖塔的可能性很大。
陈家洞石窟现存最完好、最有艺术和文物价值的,是雕凿于北魏晚期的三尊高浮雕佛造像,其镌刻在一高5.5米,宽5米,长5米的天然巨石上,从巨石上残存桩孔分析判断,佛像之上原有遮风避雨的木构建筑。三尊佛像并排站立,左侧佛像高4.7米,中间佛像高5.1米,右侧佛像高4.9米。三尊佛像左手均施无畏印,左右两侧佛像右手施与愿印,中间佛像右手施说法印。三佛像均作高肉髻、面相清癯,眼珠突出,鼻高,耳大且垂,嘴唇薄而凹深,下颚长而尖,肩窄体长,着双领垂衣,胸前结带,衣纹作有规律的波浪形,双足立于莲花形台座上。在三尊佛像的背光里,雕有13尊小坐佛,众小佛双手微拢,坐莲花台上,佛态俨然,和蔼可亲,表现出宗教的世俗化特征。这种造像形式,在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岗石窟中多见,但在庄浪地区的石窟中却仅有。陈家洞石窟这三尊佛造像,从造像风格看,表现出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为褒衣博带式的装束,衣裙曳地,造型比例适中,略近清秀,这和泾川南石窟寺一号窟立佛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较南石窟寺造像更明显地表现出北魏晚期清俊飘逸的时代风格,衣纹也较南石窟造像为繁缛。
在介绍完第二大景观后,请大家抬眼仰望,前面正对着我们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楼阁洞窟,便是陈家洞石窟群。它依山而建,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这座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石窟是利用天然崖龛,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现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原窟内多为宋、元、明、清诸代的泥塑和彩绘,“文革”时期毁坏不存,仅有清代至民国间碑刻5通,题记两则。同时,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楼阁均为今人所建,雕梁画栋,飞檐走俏,充分体现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手法。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亲密接触了灿烂的文化瑰宝,感受了石窟文化的魅力,了解了艺术宝库丰富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培养了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共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理念。
家长们纷纷表示,博物馆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样一段旅行,让孩子们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收获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此次博物馆“第二课堂”教学延伸的意义,不仅让研学的孩子们通过历史遗迹了解它古老的涵义,思考并赋予它今生的意义,让文物真正‘活’过来,更希望通过博物馆教育传递一种思想与力量,让这些蕴含千年历史文脉的文物依然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后来的人们走进历史,走进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