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博物馆《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文物遗址图集》一书已和广大读者见面
2016年11月26日,庄浪县博物馆编辑出版《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文物遗址图集》一书,意在配合博物馆举办的《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摄影图片展》,进一步深度挖掘大景区中文物遗址的价值,以提高关山大景区的人文内涵。
美丽神奇的庄浪关山大景区,山峦叠峰、峰岭回环、林海茫茫、山深林幽、晨钟暮鼓,溪流萦绕、连绵百里,分布约面积200平方公里,涵盖20多万亩关山林区,横跨韩店、郑河、通化、永宁4乡镇。在庄浪关山大景区范围内不仅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其间还点缀有云崖寺、陈家洞、葛家洞、兴龙寺、朝那湫等文物古迹和紫荆山、吴玠墓等风景名胜,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文物遗址图集》一书共收集以上七处人文景点摄影图片和对大景区中的文物遗址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图文并茂的展现美丽的关山大景区。现将全书做大概的介绍。
第一部分 陇上名刹——云崖寺
云崖寺石窟,开凿在云崖寺主峰西崖,周围有东、南、西、北四台。北台后有神仙桌峰,东台后有笔架峰,南台后有升云峰,西台后有狮子峰,峰峰遥相呼应,其景蔚为壮观。
窟群分布在中台(即云崖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西崖崖壁正面,列洞三层,井然有序,计窟龛22个(现存16个),石造像18尊,泥塑55尊,壁画14平方米,明碑2统。庙宇和窟檐建筑早期被毁,现新修复6楹,初具规模。
第一层距河床10米左右,现在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半圆形平台,曾称贮香台。这里原有三座木构建筑,中间为大佛殿,东西两侧分别为菩萨殿和禅房,前为灵官楼。现已修复大佛殿和灵官楼各一座。通过曲径石梯可达二层。第二层高约20米,是一条长达60多米、宽2-3米的石庵,上辟8座窟龛,现存17座尊造像,大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其中2号、4号窟内的造像保存较为完整,也最引人注目。2号窟是内有倒“凹”字形台基的方形平顶窟,内雕2佛及胁侍菩萨,面相清㿑躯体修长,为北周作品。4号窟是中型造像窟,内雕1佛2菩萨,佛身高2.3米,结跏趺;菩萨高2.8米,戴金冠,饰缨络,一手贴胸,一手执佛尘,形体修长。该窟造像风格浑朴,面部丰圆,肉髻低平,衣纹作有规律的弧线,属北魏造像。10号窟是二层最大的一座洞窟,平顶方角,深6.8米,宽6.7米,高5.6米。洞中塑像、壁画已毁,仅留明万历十二年所立两块“大明重修云崖寺碑”,一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一为《云崖刊石馔书》,碑文未言及石窟营造的历史沿革,只能看出当时修葺情况与主持僧人的来历等。10号洞之上凿洞设梯登第三层。三层亦为长30米,宽2-3米的石庵,开凿两窟,幸存泥塑54尊,与2、4号窟的风格迥异。6号窟内1佛2菩萨18罗汉28宿神将,为清代雕塑,以阵容庞大见长。7号窟内塑5佛10菩萨24尊(现存10身)小菩萨,造型得体,彩绘细腻,是难得的明代佳作。据《增修华亭县志》(该地1955年以前曾属华亭县辖)记载:“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璧有白云洞,为宋僧法印所凿。”明正德进士右副督御史胡缵宗(秦安县人)的《主山白云洞记》云:“左璧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云出,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历四时焉。主山多胜,即白云洞其一也。”以上记载的白云洞,即指7号窟而言。因洞建在高50多米的悬崖上,自然生云,云崖寺之名,由此而得。
其它的11、12、13、14等窟龛位于中台左侧的山脚下,属小龛,造像高1米左右;龛内均为泥塑造像,长脖瘦身,衣饰轻灵,属秀骨清像风格,为北魏晚期到西魏造像。
根据造像风格和史料推断,云崖寺石窟创建于北魏、西魏、北周之际,主要的雕像也都作于这一时期。时间上晚成于我省境内的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可能和庆阳北石窟及泾川南石窟时间相同。从石窟营造史上看,该窟的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的影响较大。
第二部分石窟瑰宝——陈家洞
陈家洞石窟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通化乡陈堡村龙眼峡山崖上。一条源于陇山分水岭的清溪从窟前流过,北岸峭壁高耸,危石凌空,谷底流水淙淙,道路难行,人迹罕见。这儿属陇山林区,山峦上覆盖着青翠的林木,每当夏秋之际,林木葱葱郁郁,景色优美,清风徐来,松涛阵阵。“洞峡松风”为县内胜景。
清康熙十一年(1672)立的《重修龙眼山寺碑记》载:“若稽古,晋泰(太)和间突出三尊石佛,妙相庄严,挺立于磝岩碧浪之中……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郎见神龙,夭娇废后,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故当日士人记瑞,乃呼名为龙眼山”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立的《重修龙眼山碑记》也载:“吾郡有龙眼山……石佛出现,老幼惊奇;迨至唐时,蛟龙腾天……”据此推断,最晚在晋太和前后就开辟了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崖壁上,现有窟9座,内多为宋、元、明、清的泥塑和彩绘,几乎破坏殆尽,仅有清代和民国时的六统石碑尚保存完好。
值得注意的是三尊大石佛像。三石佛刻于一高5.5米,宽5米,长5米的大石上,右侧佛身高4.9米,中间佛身高5.1米,左侧佛身高4.7米。左右两佛均势无畏。它们似在谈论天与地的奥妙和变幻无穷。近年来,有人把上述佛像的手势同练气功结合起来,认为,左手作施无畏印,在气功里叫剑指,右手作施无畏实在接引外气,然后经过意念,在体内流转,和内气相谐相融,再通过指缝传向外界。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待进一步证实。三佛均作高肉髻,面相清㿑,笑态可人,但笑的程度不同。中间佛微带笑意,作沉思状。右面佛笑得文雅,左面佛笑得自信,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感觉。三佛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眉清目秀,眼珠突出,鼻高,耳大且垂,嘴唇薄而凹深,下颚长而尖;颈长,两肩窄,脚掌宽且厚,躯体修长。从服饰上看,披肩大衣下垂,胸前结带,衣纹作有规律的波浪形,赤足立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像带有浓重的西部民族特色。
三大佛虽经长时期风雨侵蚀,仍然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唯中间一佛略残,少一耳。传说佛祖赶一群石羊去堵石门口的洪水,路上被樵夫讥笑,佛祖生气,撕下自己的一片耳朵,施展法力,变成石山,终于堵住了洪水。现在石门口的山上建有耳朵寺,四季香火不断,以纪念这一佛传故事。
在三大佛的佛光圈里,雕有13个小坐佛,每个连坐台共高0.3米左右。众小佛双手微拢,坐莲花台上,佛态俨然,和蔼可亲,表现出宗教的世俗化特征。这种造像形式,在龙门和云岗石窟中是多见的,但在庄浪地区的石窟中却是仅有的。
第三部分 关山天池——朝那湫
朝那湫(关山天池)位于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东北湫头山巅,海拔2535米,距县城30公里,是西北地区罕有的山顶湖泊。据文献记载,朝那湫系古“雷泽”之地,即胥华氏孕育伏羲和女娲的地方。
景区由前湫和后湫组成,相距足半里,广约50多亩,前湫状如卧蚕,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增不减;后湫形似弯月,以深浅无常为人所奇。景区因湫水“喧潮则兴云雨”,是古代先民祭祀、求雨的圣地。
天池的形成首先与隆升造山期密不可分。隆升造山大致从新近纪(24~2Ma)末开始,一直持续至今,该期造山以大规模的山体隆升和内陆盆地沉降为特征。其结果将侏罗纪、白垩纪及古近~新近纪沉积抬升到山顶2000余米的高度,形成更新世以来新的沉降盆地。在造山带内部及造山带与周边各构造单元之间形成规模不等的盆、山构造格局,本区处于构造带南端,呈近南北向展布,以自西向东为主的逆冲断裂带及与之相伴的褶皱和压陷盆地。
天池正处于这种构造环境条件下,伴随块带抬升,继承原始地貌格局整体隆升,形成山间洼地,从而使周边大气降水汇集成湖,只有进水,没有出水,构成了黄土高原之上一处奇特的水体景观。
第四部分 葛仙遗迹——葛家洞
葛家洞又名云台山,位于永宁乡韩家峡口村北2.5公里的深山峡谷中,有嵯峨的悬崖峭壁,有奇形怪状的巨石,有潺潺西流的小溪,也有人工培育的成片松林和次生林,构成一处清静幽静的仙山仙境。《静宁州志》云:葛家洞“崇山峻岭,别开洞壑,峰高谷深,洞璧间时挂流云,谚云‘云立则雨,云卧则晴’,因由云台山之名也。”
在高约30米长约40米的石崖上开洞造窟,有窟龛四座,均空无一物。庙宇大都是靠天然石崖接檐建成,最高处为太上老君庙龛,上游泥塑像残存,为明代风格。崖壁上摩崖石刻多处,因在露天,石质松软,天长日久自然风光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字迹已无法辨认,只有《云台山要林观记》石刻,字迹多数清晰,但难以同读。从已毁残迹可见,崖壁上有明天启四年(1624)、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修题记。据传说有《云台山要林观记》一书,1974年被焚毁,有始建葛家洞铁碑两座,一座被毁,一座流失。近年陈宗义老先生在该遗址中发现明代“积善好乐”铜镜两面,一方一圆;清乾隆七年(1742)“号生斗帝”铁牌一面。证实明清时代,葛家洞是一处香火胜地。现在,周围遍植松树,郁郁葱葱,洞窟掩映其间,云白岚清如画,好鸟时鸣如潮,仍不失一处游览胜地。
第五部分 千年道观——紫荆山
作为六盘山支脉的二郎山,东南绵亘百余里,宛如一条腾挪跌宕的巨龙。位于水洛南北两河交汇处的紫荆山正是它的龙头。此山虽是占地仅15000平方米的小丘,风景却别致。山阳是水洛城东墙,如刀劈斧斫;山阴呈斜坡,亦陡峭难登。通往山顶的路不足千米,却步步升级,正如清静宁州牧王煊说的:“丘壑无多步易穷,登临履齿却匆匆”。
山上景观,首推遍布山阴的紫荆树。紫荆,早春先叶开花,花红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每年三、四月,荆花竞相开放,一簇簇,一丛丛,挨在一起,抱成一团,连成一片,争奇斗艳,远望宛如片片红紫相间的轻云,近闻缕缕清香沁人心脾。清水洛举人孙庆伯《紫荆赏花》诗云:“洛城三月四月间,紫荆花开紫荆山。红云一朵天外来,俗草凡英一笔删。一山幻成花一朵,武陵仙桃娇妖娜。”
其实,紫荆花的美何尝仅在外表。你看:狂风摧不折她,暴雨打不落她,烈日晒不蔫她,酷寒冻不死她。但有一抷黄土,几滴雨露,她就顽强的生存下去,向人们献上美,献上香,献上温馨和惬意。山以紫荆取名,也正好表达了人们对紫荆花的厚爱之意。
此山原为儒、释、道三家的活动场所。寺观始建于何时,难以确考。或谓西晋,或云西秦。山上现存的几件残缺文物则出自北魏人之手。据此推论,北魏修建此观的可能更大些。山的前端,即今第二道山门至子孙宫一段,为“道南书院”旧址。据当时作过荆山小学校长的李应中先生回忆,书院由上、中、下三个分院组成。校门在下院,口朝西,为驷马悬蹄款式。门表悬“乐寿宫”匾额,里悬“义学”文匾一面。下院较小,建有厢房。中院较大,有教室,学生宿舍。上院面积最大,正面建一大厅,供开会、上课使用。此院上方有一牌楼,悬有关中王长手书“道南书院”匾额,南北两面为师生宿舍。三院有石阶相通。据《甘肃通志稿》记载:光绪二十五年,静宁州牧王长在王煊等人兴办义学的基础上建造了这座书院。最早在此设馆讲学的是光绪年间曾历任四川筠连、南溪等县知县的孙积善与其弟孙云锦。他们设馆蒙训之前,也曾创办过义学。后人为彰其功德,曾属联赞曰:“一代文豪,千秋事业,倡义振衰风,苦渡学海胸怀壮;万山环拱,两水交流,此地悬绎帐,乐育英才邦国光。”道南书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却因讲学的多是饱学之士而闻名遐迩。
第六部分 忠魂归处——吴玠墓
吴王坟山在距县城8公里的北山之巅,古属陇干地界。它横亘于水洛、葫芦二河之间,逶迤连绵,为庄浪全境的脊梁。墓地位于坟山东岭,座北面南,群山环拱,前俯浩瀚之陇山,下瞰通秦之洛水,旗鼓左右,气势雄伟。吴玠的先祖们置组茔于此,其为国家为民族肩难负重,生死以之的用意不难看出。
吴玠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出生在水洛城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吴扆虽然只是一名捍卫西边的地方军校,但他“蕴才抱器”,“节义起家”,“令誉霭闻关陕”。在父亲的影响下,吴玠自幼“沉毅有志杰,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未冠,以良家于隶泾原军。”参军后,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以军功晋升为下级军官。建炎初年,投身抗金斗争,与金兵对垒十余年,出生入死,摧锋破敌,创造了和尚原、饶凤岭、仙人关等抗金史上最辉煌的战绩,成为抗金前线最杰出的将领,为保卫南宋半壁江山,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建立了不朽功勋。朝廷先后加任两镇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等要职。
绍兴九年(1139)三月,吴玠因久历行阵,积劳成疾,“天子恻然忧之,命成都守胡世将防疏善医者治其疾。又驰国医往视。”医治不愈,于六月二十一日病逝于抗金前沿阵地——仙人关,年方47岁。吴玠的去世,是南宋抗金斗争的一大损失。消息传出之后,举国上下“知与不知莫不流涕”。[]宋高宗看到吴玠遗书,十分震痛,辍朝二日以示哀悼。赠少师,谥武安,赐帛千匹,追封涪王,加其弟吴璘继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以恤其家。并下诏为吴玠建忠烈庙于仙人关。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这样写道:“吴武安玠葬德顺军陇干县,今虽隔在虏境,松楸甚盛,岁时祭享不辍,敌不敢问也!”这是关于吴玠墓的最早记载。后来据当地人传说,每逢六月二十一日晚上,坟山附近的人们能听到接连不断的马蹄声,但看不见人马。相传这是吴玠的部署们前来祭悼。清明前后,除当地人祭扫外,还有来自南方、四川的吴氏后裔。明清之际,吴玠墓有较大规模的陵园建筑,前来祭祀、观瞻者络绎不绝。这些建筑毁于何时,已无记载,但在吴玠墓地至今可见的残砾断瓦堆积成丘,足证当年盛状。
第七部分 丝路遗珠——兴龙寺
兴龙寺位于庄浪县通化乡中庄村东2公里处,又名佛崖湾,在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石窟古寺,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的雄伟壮观的古窟寺院尽皆遭毁,现发现的六处石窟,保存完好,保存下来的四块古石碑文字清晰可辨,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在六十年代前,是闻名大西北的辉煌古寺,当时有20余处石窟。六十年代修建水库,施工时石窟被埋在深土中。
这座寺院虽已拆除,却因建筑精美,景色宜人,独特而传世,远近闻名,后山高峻连绵,前山突出一峰,形如蘑菇,山峦远列。所建庙宇阁楼飞脊,玄妙至极,多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曾记得子孙宫令人触目惊心,八仙洞高而难攀,且雕刻绘画塑造均艺术精巧。碑文载有建修所用的财力、物力、人力之纪事,真乃功不可灭。他们在建造中的辛勤和付出,我们这一代人应从记忆中记载,让这一历史景观和老一代的功绩,勿可埋没,用记史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