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其传播效果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有鲜活的生命力。
九大博物馆馆长登台邀请观众参观《国家宝藏》特展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其内涵的人文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几年来,文博系统努力探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2017年年底央视播出《国家宝藏》后人们惊讶地发现,上下五千年泼墨写意的中华文明画卷,因为该节目的时空折叠、记忆凝缩,使国民涌动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被深度激发。一股自荧屏“燃”到线下的博物馆热,让沉睡的文物从馆舍之地迈向了大千世界。
至此,文物能活起来有了有力注脚;让更多文物活起来也有了可供总结和借鉴的经验。
《国家宝藏》成现象级综艺节目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两大文化体强强联合,携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大国家级博物馆(院)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
它一改过去的鉴宝或历史解读形式,将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巧妙结合,以小剧场的形式讲述文物藏品的故事。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还有与这件文物藏品血脉相依的守护人。
“前世传奇”部分,通过舞台戏剧方式,由27位演员担任“国宝守护人”,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完成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联想的故事,让观众感受一件件文物藏品的历史温度。
“今生故事”部分,通过多角度选取与文物藏品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国宝”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文物藏品背后有非凡的身世、不朽的光芒,更有很多人带着满腔赤诚,与文物血脉相依。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节目邀请了九座博物馆馆长推荐文物藏品,汇集了众多文物专家、考古学者、博物馆员工、明星和志愿者构成的史无前例的强大阵容,尝试通过舞美、特效、灯光、音乐、技术视频等进行整体烘托,营造向国宝及创造者致敬的文化氛围。
节目播出后,九大博物馆的“看门人”纷纷表示,博物馆的参观量和观众逗留时间显著增加。腾讯、新浪微博、喜马拉雅、豆瓣网等新媒体平台反馈的数据也表明,年轻群体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精神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强烈需求。
央视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新浪微博“CCTV国家宝藏”的阅读量已达18.7亿人次,粉丝讨论量破100万人次,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名列前茅。5万豆瓣网友给出9.2的高分,节目一举荣登豆瓣年度内地综艺榜首。在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岁到25岁,15岁到20岁紧跟其后排名第二。
公开数据表明,《国家宝藏》节目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寻宝之旅”成为家长安排亲子游、游学游的首选,银发族们更对博物馆文化旅游极为热衷。 “博物馆与电视综艺节目的跨界融合,创造了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典范。”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业内专家认为,《国家宝藏》造就了一场“年度文化现象”和“年轻流行事件”,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其传播效果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有鲜活的生命力,文物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的文化需求结合有巨大的空间。
国家舞台的创新与坚守
3月28日,《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文博系统、演艺系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参与节目制作和传播的业内代表齐聚一堂,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其延展价值进行深入研讨,但代表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国家宝藏》的成功演播,得益于各方的充分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用“震惊”一词形容第一次看到节目方案后的感受。“我没有想到这个节目是原创的,因为多年做综艺节目的经验告诉我,打造一个文化品牌很难,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更难,但是《国家宝藏》做到了。”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从定下“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名字到以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宣告节目收官,《国家宝藏》第一季历时2年零8个月,是耗时非常长的一次创作,但看到节目播出后产生的“长尾效应”,她感到付出得很值。
回想创作过程,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看到主创团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期间甚至有过退缩和沮丧,但在不懈努力下,节目方案最终取得了一个个新的突破。
最近央视对2017年的优秀节目进行表彰,把唯一一档综艺节目的荣誉授予了《国家宝藏》。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新品,出响当当的精品,才能体现国家电视台的价值。”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说。
事实证明,富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创新精品才能“赢得口碑、赢得赞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张国立说,在央视薪酬吸引力有限的情况下,许多演员看了《国家宝藏》后主动请缨,希望参与节目续季的演绎,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他还说:“如果节目继续,我会一如既往全身心地投入,不求任何回报。”
豆瓣网副总裁姚文坛也说,如果一件东西口碑很好,他们愿意主动做点什么,让更多人分享,让优质的内容保温、发酵。这也是《国家宝藏》为什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良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博系统的开放和情怀
《国家宝藏》里的“国宝”,以往都是被博物馆收藏着,因为不会动、距今久远而给人一副“冰冷”的感觉,加上今人对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至于影响了其价值的传播和发挥。
近些年,文博系统,尤其是很多博物馆在努力创新管理思路,通过增加和更新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加强研究力度、加大宣传教育等措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其亲身感受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温度。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亲眼见证了故宫博物院近年来越来越亲近观众的变化。从扩大开放面积到各方面精细化管理,从频繁更新展览到利用新科技、新媒体手段多样式传播故宫文化,从加强公益讲座到开发社会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和社会教育项目,故宫正变得越来越受当代年轻人喜欢。 “如果不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些珍贵的藏品,即便存有世界上最多中国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也不值得骄傲。”单霁翔说。
正因如此,当央视节目组负责人叩开单霁翔办公室的门后,合作才能如愿达成,并且得到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鼎力支持,共同演绎了一场让文物“活起来”的视听盛宴。
“难能可贵的是,节目播出后,观众对文物的观念发生了从‘物’到‘见证物’的转变。这是文博界十多年致力改变并希望发生的变化。”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高兴地说。
“过去观众看文博类节目,要么看里面的文物是不是真的,要么看值多少钱,《国家宝藏》的出现真正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和价值上,而非物本身。”张国立说。
“《国家宝藏》就像一个播种机,在公众心中播下了如何正确看待文物的种子,将来定会生根发芽。”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
“我相信在此之后,我们会换一种方式看文物——文化远在器物之上。”单霁翔说。
如今,业内对文物是否应与综艺节目结合仍不乏争议之声,但是多位博物馆馆长表示,让文物活化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国家文物局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文物资源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共享,发挥文物应有的价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如是说。
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于蕾透露,《国家宝藏》第二季已经开始做前期调研准备,预计年底前推出。这意味着继第一季展示的27件文物之后,将有更多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被挖掘、传播、共享。
这27件文物只是中国馆藏文物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宝藏还有待挖掘、认识和开发。《国家宝藏》为“如何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在单霁翔看来,想让文物活在当下,需要博物馆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文化潜力,做好传承与传播工作,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喜爱。首先,文化展示传播活动要坚持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其次,注重对自身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相结合,与最新的展览内容相结合。最后,文化展示传播要与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方式相结合,广泛地与社会优秀的文化机构相结合,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保证文化展示传播工作的创新性。
“《国家宝藏》的成功,就在于使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文物藏品不再冰冷,而是带有温度,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与许多人的命运相关。”单霁翔说。
央视分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朱彤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观众在何处,传播就在何处。只有真正掌握媒体格局的新趋势,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才能把本民族最上乘的文化交予万众共赏。”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告诉本刊记者,挖掘和呈现优质文化资源,创造新的文化高峰,是这个时代应该承担的使命和担当,而国宝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积淀下来的经典,蕴含着我们的理想、智慧和自信,挖掘并呈现它的价值,也是在找回我们的自信。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