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刘功虎 北京报道
前不久,三联生活周刊举办了一场阅读活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开讲“中国的源头”。很多读者从各地赶去,簇拥着他热烈讨论。
中国文明到底从何时开始,“中国”的源头在哪里,“中国”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充满魔力,我们打小接触,又似乎总找不到答案。5日,长江日报读+周刊记者赶赴北京,与许宏面对面,继续“中国文明探源”。
发现“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距今约3500年至3750年,对应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遗址范围为东西2公里余、南北接近2公里,是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半个世纪前,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发现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夏文化探索的序幕。这里相继发掘出中国最早的大型宫室建筑——1号、2号宫殿,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许宏接手主持二里头考古后,率领团队扎根17年,又发现了更多“中国之最”。比如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和车辙,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再往前就不大见这样的东西。还有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用小猪的骨架在一个巨型坑中做大面积的祭祀。
在宫殿区他们发现了最早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个东西被誉为“超级国宝”。还有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可以说是当时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相当于现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里做出来的东西,只有二里头贵族能用,绿松石器和青铜器,都是垄断性的。
新世纪大量考古证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水平,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展现出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后世朝廷与宫廷礼仪也发端于此。
“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许宏说。
二里头处在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上
我们该怎样看中国5000年文明史?许宏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只能上溯到二里头。从二里头文化到现在,大约是3700年。许宏认为这与“上下五千年”不矛盾,“我们确认一个生命体,可以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但是这个生命应该从胚胎成形算起,还是应该从精子和卵子碰撞的那一刻算起?就看你怎么看,其实不矛盾。狭义地讲是3700年,但是它还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许宏认定的“中国”,是把它看作一个政治实体。他认为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从西周开始展开制度性建设,从而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底蕴。从西周往前,从殷墟上溯到二里冈,从二里冈上溯到二里头,“中国”多指中央之城,或者中央之邦。
二里头之前,石峁遗址、陶寺遗址,再早一点的良渚遗址,都是散布中国大地的区域性邦国,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为中心王权的“中国”存在。二里头的重要性在于,它处于我们这个族群、后来“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上,中原崛起,往下就开启了中国文明的先河。
“一部中国诞生史,前面是各区域异彩纷呈,然后是逐鹿中原,直到出现二里头。二里头所在的洛阳盆地,在1500多年里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这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二里头就是最早的洛阳。”
现在只发掘了1%多一点
前辈考古人搭建了二里头的时间框架,许宏则主导“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早期中国的故事”。
比如,考古前辈发现在2号宫殿下面埋有大型的夯土建筑,但是这个建筑是什么样的,他们不清楚。通过许宏团队的发掘,人们终于知道,3号基址至少是三进院落,长度至少150米。“以前大家认为,独立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简单,时间应该较早,多重院落的建筑时代要更晚,没想到更复杂的建筑时代更早”。
许宏介绍,曾经有个老乡向他们报告,说他家地里的麦子一直长得不好,他们一听就很兴奋,因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渗水不畅。不料发现的是因被碾压而质地细密的大路,他们追探出了“井”字形大道,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
许宏透露,二里头遗址范围达300万平方米,现今只发掘了4万多平方米,“1%多一点,只能算冰山一角。也许未来某天发掘出一堆刻辞甲骨都不一定。很多现在看来是无解的争议,也许都将迎刃而解”。
【手记】
【访谈】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资料图片
中国是如何形成的
特派记者刘功虎 北京报道
二里头遗址青铜爵 资料图片
文明不是一道门槛,而是一个过程
读+:“中国”的提法,最早的出处在哪里?
许宏:在大约3000年前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在展开她广袤悠长的画卷。
读+:为什么说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
许宏:二里头那个时期,已经奠定了“中国”的雏形。从二里头到清代,你看“紫禁城”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轨迹。以二里头为先导,到了二里冈、殷墟、西周,又往外扩散。二里头还偏小,三平方公里,到二里冈已经有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大都邑。几百年时间,一下子扩展到这么大。
再看玉器。中国人爱玉源远流长,属于中国人意识形态的东西。到了二里头,青铜开始部分地替代玉器。在二里头,玉器和青铜有一个兴替,如果说玉器时代是偏于缓慢的、优雅的,青铜时代就开始加速度,建设性和破坏性都加剧。
几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是相对缓慢的,但从二里头开始,再早一点从龙山开始,中国历史上首次空前大提速,一千年之后,庞大的殷墟都邑出来了。而二里头就处于金玉共振的节点上。
几千年前的东西,离现在一点都不远,我们是一点一点走到现在的。国家和文明不是一道门槛,而是一个过程。
二里头遗址 资料图片
二里头最多时两万人,健康状况不错
读+:可以说二里头是华夏文明的开端吗?
许宏:这个说法不确切。华夏文明的源头要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我称其为“最早的中国”。
大约距今5500-3800年间,被称为东亚“大两河流域”的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区,众多相对独立的部族或古国并存,并且相互竞争。那是一个“满天星斗”的时代,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和社会复杂化现象,人类群团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
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继周边异彩纷呈的各区域文明衰落之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二里头文化迅速崛起,出现大型的都邑——二里头遗址。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黄河、长江流域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这就是“星稀月明”。
读+:二里头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都邑吗?
许宏: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现在我们大致可知,在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左右,二里头都邑的气候温暖湿润,二里头人在土质肥沃、滨临伊洛河的阶地上建立居住地,人口最多时大概有2万多人。当时人的健康状况似乎较好,可能存在人口流动的现象。二里头都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移民城市。
许宏 本人供图
板凳坐得十年冷
特派记者刘功虎 北京报道
北京花园桥附近的“考古书店”,闹中取静。5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许宏先生。他是考古学界的“网络红人”,新浪微博有18万粉丝。网友在网上留言,只要不无理取闹,他都会尽量给予回复。他老家辽宁,有东北人的豪爽坦诚,没架子。
他身上交织了悲观和乐观。一方面,他觉得人无法全部掌握历史的真相,“三十年前的事情都很难搞清楚,何况三千年前的?”自谓“有条件的不可知论者”。另一方面,他相信地下埋藏有很多“秘密”,也许哪一天就能挖出一堆铁证,平息太多无谓的争论。
两年前,记录二里头遗址勘探新成果的《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二里头(1999~2006)》发布,那是一代考古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倾注了许宏及其团队大量心血。因为是学术专著,里头汇集大量专业术语,对普通读者而言如同天书。
许宏不满足于此,又撰写了两本畅销著作,《最早的中国》和《何以中国》。这两本书都抓住了普通读者的兴趣点,又融入了他多年的考古心得和读书体会。在他看来,考古类书籍无非分三种,一种是纯专业著作,一种是大众科普著作,还有一种是占领地摊的作品,《百大神秘发现》之类。他的写作从第一种扩展到第二种,他也相信普通读者越来越信任专家科普。
刚接手考古队长那会,许宏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呆在遗址现场,女儿刚出生也没法照顾。现在他有了“接班人”,每个月还是去一趟河南。
在做历史结论方面,有媒体认为他保守,抛出来的观点往往不够劲爆。对此他报以一笑,觉得人还是冷静一点好。他不愿意加入虚浮之风,信奉“板凳坐得十年冷”。
“夏”的存在还没找到铁证
读+:根据碳14测定,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900年还是公元前1700年?难道科学手法也确定不了吗?
许宏:有意思、有争议的地方就在这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夏商周断代工程”,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被估定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即在“夏纪年”的范围内,因而大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应该是夏王朝的遗存。
但新世纪以来最新的系列样品测定,精度提高,把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压缩至公元前1750年甚至更晚。那二里头都邑初现辉煌的年代就要晚到公元前1600余年了,很可能进入了商纪年。
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肯定不是横空出世的。一开始,中国这片大地上呈现出无中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二里头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以它为先导,东亚大陆进入了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读+:夏朝是否确实存在?夏朝坐实不了,最关键的证据缺失是什么?
许宏:在考古学上,我们还没有找到铁证。夏朝,仅见于东周至汉代人的追述。像殷商的存在,有了甲骨文出土,这就可以证实。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陶文,是不是文字都还存疑,可能只是一些刻划符号。由于我们还没有在二里头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自证其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书类证据,所以只能暂时存疑。
关于二里头遗址,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夏王朝的都邑,我说不排除它是早商都邑的可能。由于缺乏铁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排除任何假说所提供的可能性。为什么曹操墓争议那么厉害,而曹休墓没有争议?因为后者墓中发现了曹休的印,这就是铁证。因此我们的结论比较谨慎,那就是,“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我们一定要知道,在这个事上,暂时不要奢望有唯一的答案。
“中国”的形成离不开外来文明影响
读+:在你看来,是什么催生了中国?
许宏:小麦、绵羊、黄牛、车、马……甚至甲骨文。甲骨文还没有找到源自当地的线索,二里头没有线索,二里冈可能发现了几个字,作为甲骨文的前身,还是让人感觉突兀。甲骨文是怎么出来的,我们需要继续探究。如果把外来的东西刨去,那么什么是“中国”?“中国”的形成离不开外来文明的刺激和影响。
读+:外来文明是如何影响东方这个文明的?
许宏:青铜的冶炼技术很有可能是从外面传过来的,但是到了这里之后,跟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相结合,跟我们几千年前玩泥巴的传统碰撞,就形成了这样独具特色的青铜礼器群。
总体上看,东亚大陆青铜时代的到来,是偏晚近的。现在学术界已经能清晰地勾画出青铜文明从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与其相隔遥远,但仍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青铜冶铸及一系列远程输入品和技术成果,在催化早期“中国”诞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讳言的。中国也是不断东渐的青铜潮的一个重要链条,向东继续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据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现代人都应是同源的。中国文明从来也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明既不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单纯土生土长的,也不是纯外来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